近几年也有故宫文创这样的文旅融合经典案例诞生,但依然是数。就目前中国文旅发展的现状而言,文旅融合的障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。
,文旅融合没有深度,仅停留在浅层理解和行动上。文旅融合太浅显,没有可推敲的内涵,以及发人深省的文化张力,是目前文旅融合项目存在的通病。
纪念品是目前几乎所有景区的标配,但不少地方性成片景区里的纪念品同质化、千篇一律,很难吸引到游客购买。在很多景区和文旅项目的认知中,文旅融合甚至直接等同于“把文化故事讲给游客听”。
甚至不少地方性景区干脆直接把故事和历史印在纸上,然后再卖给游客,如此文旅融合实在是太生硬,也不可能规避文旅融合前期常见的典型问题。
*二,文旅融合的过度呈现和解读,导致文化以一种扭曲的方式呈现,反倒给游客带来了诸多不适,使得原本应该互利互惠的文化和旅游相互伤害。
比如在一些文化底蕴浓厚的地区,地方性开发和保护一刀切,把不该圈进来的地方和东西,一律放到一个项目里,强行融合,要么搞成了四不像,要么搞成了大杂烩,不美观,更不合理。这些项目出来后,反而成为了当地文旅的污点,对当地旅业产生了不利的长远影响。
*三,文旅融合能力落后,还是用一套老方法在干,没有创新,没有技术应用。很多地方性景区,虽然有文旅融合的意识,但却没有文旅融合的能力。
比较典型的一个现象是,在某些文旅项目中,我们一开始看到了各种颇具创新意义的融合思考,但在终落实时却处处碰壁。一方面是因为夸大其词,没有金刚钻就敢揽瓷器活,另一方面是因为认知有限,缺乏对某些新兴技术的理解和实践。
可见,文旅融合当前依然面临不少挑战和问题,而且在很多地区已经成为普遍性问题。眼下,政策和资本已经把文旅融合推到前面,这意味着文旅融合各种问题的解决多了一层紧迫感。
故宫文创产品得以火起来,除了文创产业近些年蓬勃发展的大背景外,故宫文创产品理念的转变是重要原因之一。其实故宫文创产品已经开发了60多年,之前大都以**质次的纪念品和直接的馆藏品为主,一直不温不火。
2013年台北故宫推出大受热捧的“朕知道了”纸胶带,以及同年台北故宫文创产品销售额近9亿新台币的成功经验,给了故宫博物院激励和启发。故宫文创产品开始在元素性、故事性、传承性和功能性上重新定位。
用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的话,就是要“从趣味性、实用性角度出发,通过创意让**文化‘接地气’”。此后,故宫“萌”系列文创产品一炮而红。
时常会疑问,为什么非要在产品前面加上文创两个字?
文创产品到底卖的是什么?是文化?是创意?还是其它?
一个普通的杯子,印上某个画家的画作,立马身价翻倍;一个背包,加进去一些古典元素,就成了匠心传承;你看,多有创意,多有文化,多有;一开始以为文创产品卖的是文化和故事带来的附加值,这也是大家公认的观点,但我总觉得这么解释有点模糊,琢磨了几天这事,对于“卖什么”有了点自己的理解;
不卖关子,先上结论是:
文创产品卖的不是文化和创意,卖的是文化感和创意感带来的虚荣心满足!
我知道会有很多人不解,先从产品本身说起,什么是文创产品?为什么非要产品前面加上文创两个字?
我们暂且先较端的把市场上产品分为两类,
一类是其它产品,一类是文创产品;
其它产品重实用性,比如一款T恤,卖点经常是设计剪裁、用料做工等等;而文创产品兼具实用性和文化性,卖一款T恤除了版型、用料外还会把一些文化符号添加到设计中去。
可以看出,其它产品侧重对于产品本身结构、设计、材质的优化选择,而文创产品则在产品自身结构之外叠加了文化属性,这种叠加出的文化属性就是大家常说的文创产品的附加值,有了这一层附加值,产品就更具竞争力,就会卖出更高的价格。
所以,是否存在“文”和“创”层面的附加值,故宫博物院文创纪念品有哪些类型,才是文创产品和其他产品本质不同。按道理说,文创产品卖得是附加值,也就是文化和创意,但是前面说了,文化感和创意感带来的虚荣心满足又怎么理解?